持續搭建對話的鷹架

#心之整理術 #對話之整理術 #搭建對話鷹架

#敘事治療

上次跟大家分享了如何從已知的早餐,到可以預測的午餐,再運用提問搭建起對話的鷹架,一步步探索出晚餐的答案。

有伙伴來信分享:「原來個案說的『不知道』,不一定是阻抗,是反映出治療師提出的問題一下子跳太遠了!」

也提問:

「慢慢一個個鷹架搭上去的問題,不會太花時間嗎?

 會不會時間到了,卻還沒問到想要知道的答案?

 對話鷹架~適用於任何治療情境嗎?」

這三個問題問得真的很到位,或許也是初學敘事治療對話的時候,大家會好奇的問題。

我很喜歡Jill Freedman說的:「敘事對話的目的不在解決問題,而是讓問題消融在豐富多元的生命故事背景中」(Not solving, but resolving.)

因此,敘事對話,其實沒有一定要達到的答案。一個Session的對話時間到了,治療師仍然會做個摘要整理,歸納一下今天我們一起從哪裡走到了哪裡。

接下來的,可以是個案在日常生活中去發酵、去體會的個人功課,也可以是下一個Session可以接著討論的分支故事。

就好像,晚餐的問題,即使在中午之前,經過問答,還是沒辦法做出決定,因為這個回答問題的人,在這一連串的探索中,被啟動他的『選擇性注意力』,他極可能會不時注意食物的訊息,在晚上六點,答案自然就會出現在眼前。

心理治療中的會談也類似,我們會受到時間的限制,而需要暫告一段落,但對話的餘韻,會持續在他的生命中發酵,讓他轉而注意那些「生命中的微光」(absent but implicit)。

要等在對話中,帶領個案去探索未知之地,或是其實已知但卻一直未被浮出檯面的美善故事,運用鷹架的概念去逐步架構對話,會讓個案有辦法回答、有信心探索,他才會願意跟你在對話中探索出新經驗

因此,搭建對話的鷹架,不只是適用在各種治療對話中,甚至可以說是治療對話的基本功夫,是我們在助人工作中需要紮實鍛鍊的內力呢!

也期待你跟我分享,你最近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,是否有因為開始關注到某些特定事物(也就是選擇性注意力啟動了),而有了一些新發現呢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