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讓孩子學會整理,最重要的是:
照顧者(父母)要先依據孩子的身高、動作能力,打造出一個『拿得出來、放得回去、分類有邏輯、歸他管理』的 #黃金收納區。
上一篇文,我說到,有些督促孩子收拾整理的話語,說了,打壞關係,又效果不彰。
那麼,如果學齡前的孩子已經『有能力整理』,也『知道要整理』,但還是有幾次沒做好,我們可以怎麼邀請孩子動手做整理呢?
撇步一: #培養同理心與責任感
(建立與所有物品的正向連結)
邀請孩子過來有點混亂的遊戲區,好好說:
『怎麼這麼多玩具,晚上我們都要去睡覺了,他們只能睡冷冷的地板,沒辦法回家,好像有點可憐。你知道他們的家在哪裡嗎?我們一起幫他們回家好嗎?』
『玩具玩完了,如果還是留在地上,經過的人沒注意,會踩到喔!不小心踩到了會怎樣呢?對啊,玩具會壞掉,嗯,對,踩到的人也會受傷。你趕快把他們收好,要不然玩具被踩壞了怎麼辦?而且如果是我踩到,我會受傷還會生氣罵人喔!』
話說,因為我家空間小,而且孩子的遊戲區,就在通往晾衣陽台的路上,我是真的踩壞不少他的玩具,自己也受傷大叫過好幾次。
因為這些實務經驗,第二種說法,對我兒來說是切身之痛。
撇步二: #建立自我效能感
(相信自己做得到)
在孩子知道玩完玩具要收拾整理之後,一定會有幾次真的有收好,或收了70%以上,只是還不夠完美。
可惜,居家照顧者很容易忽略這些時刻,認為『做得好是理所當然』,如果只挑沒收拾的狀態出來『機會教育』,孩子很容易覺得委屈、不被肯定,也很難具體知道,自己做了什麼才叫作『收好』、『整理』。
所以,
一開始只要孩子有收拾的動作,我們就可以回饋他:
『哇,看起來今天所有的玩具都可以回家睡覺了耶,我都聽到他們好期待好開心的聲音了呢!』
有時候是他收好了,我們才發現,這時候別忘了讓他知道我們很欣慰:
『我有發現你昨天晚上有先把玩具收拾好,才來刷牙尿尿。你已經會收拾了呢,可以告訴我,你昨天怎麼會記得收玩具,而且收得那麼好呢?』
也可以跟他分享,行為的結果:
『你看,我們家雖然小,可是這塊地板,有時候可以做運動、有時候可以舖軌道、有時候可以打地鋪睡覺或露營,很可以溜冰耶!是不是很棒呢?只要地板上的東西收好,就可以在這邊做好多事喔!』
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某些行為,原來就是『整理』『收拾』,下次再聽到指令時,要能再度發揮的可能性才會提高。
如果孩子的不收拾,是因為太累了,或是因為收納品不佳而收不回去,這些都可以在跟他討論之後,研擬改善方案。
比方,晚間睡前只能玩到8:30就要停下來,才有足夠的時間跟體力收拾整理。
培養孩子的好習慣,居家照顧者(尤其是父母)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但我們都是在擔負起這個角色之後,才開始在跌跌撞撞中學習,怎麼扮演好這個角色。
或許常常心急、挫折,但也因為這些心急跟挫折感,督促著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