趁著一月一日的假期,我在家追完了日本動漫「膽大黨」的第一季。
其中熱愛超自然現象的眼鏡男「健」,消極因應同學的霸凌、忽視,並且有許多低自尊的內在對話,隨著一個又一個他不得不去闖蕩的冒險,在劇情的進展下,可以看到他自我認同與行為因應的戲劇性轉變。
「膽大黨」戲劇本身的步調緊湊,張力足夠,非常好看!
剛好上週六上午完成了為期四個週末的「深化敘事實踐的第一堂課」線上課程,在課程中,一位學員提出了她工作中,要處理一位被言語霸凌者的行為暴衝,好幾次都因為情緒控制不良而形成無差別攻擊,連原本保護、支持他的同儕都受到傷害,這讓原本是受害者的他,變成了暴力加害者,長期下來,大家都非常沮喪。
我在課程中,回應這位學員,要先讓孩子區分是「霸凌」造成的困擾比較大,還是「回應霸凌」所造成的困擾比較大。
然後我提到了,口語霸凌之所以會對當事人造成那麼大的情緒刺激,是因為霸凌言語當中的描述,與他的負面自我認同是吻合的,所以這些被丟到他身上的「鬼針草」,就會緊緊的黏著他不放。
而他努力想要甩開這些「鬼針草」所出現的巨大反應(憤怒情緒、復仇計畫、暴力回擊等),又帶來的另外一波更嚴重的人際問題,甚至傷及無辜。
所以,在面對言語霸凌上,我們很難要被霸凌的人「不要理他就好」「裝作沒聽到就好」,因為當被霸凌的人隱隱認為,這些難聽的話,說中了、踩中了他的痛處,要迴避或忍耐的就不只是這些難聽的話,而是心裡頭糾結的情緒反應。
這些負面自我認同,所帶來的自卑情緒,以及自責憤怒情緒,如果只能盡力壓抑和迴避,這個人只能全副心力都關注在這些難聽的話語、負面自我認同上,反而會忽略、貶抑身邊其他的正面事件或回饋,或者是人際上的善意。
校園或職場霸凌事件的處理相當複雜,往往牽涉到整個社會文化系統當中的權力結構。而在個人層面,霸凌者將自己的加害行為視作理所當然(他活該),或是過分合理化(我是為他好);被霸凌者可能認可了自己的低價值感與不值得被愛,使得霸凌者的嘲諷言語、鄙視眼光、捉弄行為,造成真正的傷害,如果他們同時在社會化過程中,認可了忍讓、壓抑、迴避衝突、以和為貴的因應模式,只能消極因應的話,往往會因此滋養了霸凌與被霸凌之間的循環關係。
而自我認同正面且健全的人,面對他人無意或刻意的惡意,比較不會被長期霸凌,一方面是「鬼針草」可能根本無法黏在他們身上,另一方面則是在不公義剛開始發生時,他們就已經採取相對有效的因應策略,讓霸凌關係不會凝固下來。
我實在不是霸凌處理的專家,因為學員在課程中的提問與討論,讓我有機會梳理自己對於「長期有毒關係」的一些想法,但建議歸建議,真正的執行與處理,才是最挑戰的部分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