搭建對話的鷹架

上個月,我受# 台中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之邀,講了一堂《敘事治療在癌症心理照護》的課。

其中,如何層層搭建起「#對話的鷹架」,我舉了一個例子請大家感受看看。

這是一堂上午的課,第一個問題,我請大家回答我:「你晚餐要吃什麼?」

其實,「決定下一餐要吃什麼」,在以前我開的敘事治療工作坊中,每次對話演練,都有人把這件事當成要演練對話的「小困擾」。

當我在早上10:30問學員們:「你晚餐要吃什麼?」

大約有1/3的學員回答「不知道」、「還沒想到」

當我改問:「你今天早餐吃什麼?」

幾乎所有的學員都可以輕易回答,因為這是已知且熟悉的事情。

我再問:「你等一下午餐要吃什麼?」

大約90%的人可以很快回答,10%左右的人回答「不知道」、「還沒想到」

表示從已知且熟悉的「早餐」,搭一小步鷹架到即將發生的「午餐」,會讓回答午餐要吃什麼容易一點。

回答了早餐跟午餐,我再回頭來問:「晚餐要吃什麼?」

馬上回答的人數沒那麼多,但幾乎都可以有個答案。

可見,奠基在「早餐」、「午餐」的基礎上,再搭鷹架到時間更遠,而且不太確定行程的「晚餐」,對有些人是可行的。

但有某些人,這一步仍跨得太大而仍然不好回答。

當鷹架從午餐搭到晚餐,看來跨得太大,還是回答不出時,可以怎麼做呢?

發問的我們這一方,可以在對話的難易度上,退回來一點,回頭問一些難度低一點的問題。

比方:

🍳「通常你的晚餐是怎麼決定的?」(問過去的模式,已知且熟悉)

🍳「今天是周末,晚餐會跟平常週間一樣還是不太一樣呢?」(指出可能與過去經驗的差異)

🍳「周六的晚餐,你多半是自己吃,還是會跟誰一起吃?」(探詢相關的人、時)

🍳「今天的晚餐,會跟之前的週末差不多這樣子安排嗎?」(用經驗作推論,他可能選擇複製過去經驗,也可能用刪去法,把吃過的選項刪除)

​如果這些,他都可以想一想之後,回答出來,我此時再問一次「那你今天晚餐要吃什麼?」

或許就可以得到答案了。

所以,當我們提問,個案說:「不知道」時,並不是阻抗,而是我們的問題鷹架搭的不夠客製化哦!

但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,貿然跟你的家人好友使用這一招,他們一定會大翻白眼說:

🙄「你不要用心理師那一套來跟我講話!」

可見,敘事治療真的是「不尋常的對話」,而不是「聊聊」。

在對話脈絡上,還是得讓對方進入「探索的對話」這樣的狀態中,他才會願意跟你在對話中探索出新經驗啦!

其實,日常生活裡就有好多事情可以拿來練習搭鷹架的對話喔!

期待你留言跟我分享,你做了哪些有趣的練習?在對話中有什麼新發現呢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