儀式在哀傷療癒中的意義?

Hi, 我是維君,

上次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的哀傷課程中,我有提到,疫情期間,許多「儀式」被迫停止,這對於哀傷適應會有怎樣的影響呢?

在Romanoff與Terenzio的研究中,這兩位學者從理論的觀點來看儀式在末期照顧與哀傷輔導上的應用,主要有三個功能:

1)內在靈性的轉換-

藉由對逝者的記憶、意義以及情緒連結,轉換逝者在生者心中的內在表徵;

2)心理社會層面的轉位-

在社會中的定位角色,因逝者已不在,而有了變化(eg.寡婦),儀式讓生者可以在社會脈絡中接受角色的轉變;

3)連續性的情感連結-

如宗教儀式(eg.燒紙錢、燒大厝、火來了快跑)或是寫信表達情感,燒給往生者等,這些都是在延續家人間的情感聯繫,不要因死亡而斷裂。

這些儀式,讓生者持續與試者有情感上的連結,並協助過度到新的社會脈絡以及內在狀態。

我自己在哀傷輔導工作中,較常用的是第三種方式,促進個案與逝者間的情感聯繫(continuing bonds)。

在急性哀傷期,仍要繼續生活著的家屬們,最需要的是第一、二種的處理,這兩個也是可以向前延伸到安寧療護階段的心理照護方案。

比方,「四道人生」引導家屬與臨終病人彼此表達過去日常生活中不會做的情感溝通,可以說是在做離別的準備儀式。

你在助人工作中,面對生離死別的議題,是否也有引入哪些儀式,是有助於生者適應接下來的生活的呢?

期待能聽聽你分享你的經驗!

參考文獻:

Romanoff, B. D., & Terenzio, M. (1998). Rituals and the grieving process. Death Studies, 22, 697-711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